在南大埋頭於普希金、雪萊與濟慈
在南開大學翻譯詩歌的那些年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dfd453,被穆旦的夫人周與良稱為“良錚譯詩的黃金時代”。
時至今日,仍有崇拜穆旦的年輕人沿著曾留下他足跡的地方,尋找屬於穆旦的天津他出生的天津市北馬路恒德裏三號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dfd234、就讀過的北馬路城隍廟小學、工作過的南開大學……
從出生到17歲考入清華大學,從1953年回國在南開大學任教,到1977年去世,這位著名詩人、翻譯家生命的兩端全都在天津這座城市度過
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dgd232。作為現代派詩人的代表,他年紀輕輕就在天津的詩壇嶄露頭角;作為翻譯家,他後半生
在天津完成了舉世稱道的翻譯著作。有人曾用一句話來形容天津與穆旦的關系津城最懂穆旦心。至少在穆旦的心中,這座城市帶給他畢生得
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dfg21以付出心血的重要事業寫詩和翻譯。
寫詩時,他用筆名“穆旦”,翻譯作品時,他用回本名查良錚。穆旦的筆名是將自己的姓“查”拆開,與同宗兄弟金庸的筆名取法異曲同工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gdde41,瞧這一家子。
穆旦在小學二年級時已顯露文采,作文《不能那樣說》刊載於劉清揚、鄧穎超等主辦的天津《婦女日報》,讀高中二年級時,與周玨良合編校友會雜志《南開高中
學生》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mdsfe633,在該雜志發表短文和詩歌,並在發表的雜感《夢》中第一次使用筆名“穆
旦”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