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

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:翻译与推广非常重要(一)

     莫言是幸运的。1988年美国汉学家兼翻译家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dsf742葛浩文来到中国,看中了莫言的长篇小说 《天堂蒜薹之歌》,之后开始了对他作品的翻译,至今莫言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7部小说,都由葛浩文翻译,这位翻译者是英文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家。

     “莫言能够进入西方特别是欧美主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bdd634流文化的视野,翻译家、出版商的翻译推广工作很重 要。”文学杂志《收获》总编辑程永新接受采访时说,“(获奖)有机遇问题。以前包括沈从文在内的一些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,翻译问题是一个很重 要的因素。因为西方的读者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,只能通过法文、英文等相互对照着看,而很多其他语种是从英文转译过去的。”

     根据与海外汉学家的交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nfs735流经验,程永新认为,外界对很多中国作家的误读也往往源自翻译。

     翻译与推广非常重要

     中国作家进入国际视野,译介是必须的门槛。

     “在中国当代主力作家群中,莫言是作品被译介到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bdf835海外最多的小说作家。其次是余华、苏童,再其次是贾平凹、王安忆等。”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所主任刘江凯告诉。

     刘江凯说,在国内研究者看来,莫言、余华、苏童、贾平凹、王安忆、王蒙同属于当代中国作家“第一集团军”,“创作的实力上不见得有多大的差距”,但他们的 作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bsd246品在海外传播的实际效果的确很不一样。

     “作家的创作风格会很影响他们作品的翻译和传播。比如贾平凹《秦腔》中民族性乡土性的语言特点,翻译之后很多东西就丢掉了,只剩下了一堆鸡 http://www.hong-yan.com.tw#nfg534毛蒜皮的语言。王安忆的《长恨歌》翻译的时候也比较难。相对来说,莫言和余华作品的 翻译就不易丢失味道。”刘江凯认为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